“碳达峰、碳中和”4点重要结论:

(1)宏观:碳中和本质是外部性成本内部化的过程,最好不影响经济发展:碳成本和定价?(碳市场的问题);应由谁承担?(全球产业链及竞争力的问题),碳配额的收紧是时刻伴随着保护自身产业及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而非不计成本来进行;如果经济增速放缓,碳减排压力不应设置过紧。

(2)关税:对于外贸依赖型产业,碳约束不应太过分。碳关税(为什么不是最终消费者承担?)通过将成本转嫁到终端,会削弱出口产品价格竞争力,故跨境贸易占比越高的行业,理论上碳约束应该越小(碳约束:水泥>钢铁),同时各行业产品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型。结合中国的国情,如果价格传导不顺畅,会加剧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

(3)能源:能源转型是基本盘,在中国能源要持续性降本:对煤电的约束,起到推动光伏、风电、储能等新能源的作用,考虑能源安全,光伏产业即便海外对中国进行“双反”,制造端优势也是中国更强;碳成本内部化后,综合电价整体会提升,制造业会有一定压力,能源降本尤为重要;围绕新能源为核心的电力系统,电网的价值将凸显。发展智能新能源车是传统车企的唯一出路。氢能是重要的备用赛道。

(4)供给侧:碳成本内部化后,供给侧成本差异越大影响越大:1)通过“双控”限制新增产能,高耗能高排碳项目审批更难;2)自备电厂约束会比较显著,因顺价产品竞争力削弱;国企电力上游、中游会分担一些碳成本;3)碳成本占产品比重较高(电力、水泥、钢铁等)或因碳成本内部化导致行业各企业成本(铝、玻璃等)差异变大的投资机会将凸显。4)不考虑产业结构、产品分布而制定的一刀切碳约束政策,将会改变相关产业的周期。


download

声明:本站所有报告及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用户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