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结论

  研究目的:复盘可口可乐的历史,我们特别关注在1974年之前其经历了优异的基本面和资本市场“漂亮50行情”推动产生的双升局面,但在此之后经历了原材料上涨导致的经营压力和资本市场整体低迷产生的双杀局面。我们希望通过复盘此情形下可口可乐的表现,从中总结出一些关于中国当代企业的经营与资本市场投资的经验与启示。

  从短期来看:1974年通货膨胀期间公司收入依旧保持增长,主产品可口可乐需求稳定。通货膨胀引起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确实对公司当年的经营产生了冲击,使得净利润下降;除此之外,大盘表现较差叠加公司估值过高,引发资本市场调整,估值大幅下降。在双重打击之下公司市值直接蒸发一半,超额收益率为负。在通货膨胀缓解的第二年公司利润水平便恢复并超过通膨前水平,但部分关键财务比率以及估值并未完全恢复。

  从中期来看: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均在通货膨胀结束后保持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由于公司重视营销与业务扩张,销售管理费用率恢复较快。但毛利率、净利率、ROE在较长时间内并没有恢复至通胀前水平,再结合公司多元化业务成效未达预期,导致公司估值修复较为缓慢,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修复期战略和管理的重要性。

  从长期来看:公司市值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大幅增长,对比之下70年代短期的市值下降幅度小且并不持续,因此不宜因短期的原材料价格上升而对公司抱有太过悲观的态度,应从长期基本面考虑,看公司业绩是否有高增速以及业绩增长的确定性。可口可乐收入的增长主要来自公司销量的提升,量增的逻辑来自公司在19世纪80年代逐渐实施的1)全球化战略2)多品类战略。

  两大推动业绩持续成长的因素:1)全球化布局:公司推行3A策略,积极开发新兴市场,拓宽快餐店与零售渠道;使用薄利多销的策略,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促销活动;通过设计优秀的广告、赞助音乐会与运动会吸引年轻消费者,提升品牌力;并且根据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经济条件以及工业发展程度灵活制定本土化策略。2)多品类业务:公司针对不同人群的需要开发不同类型的产品,例如面向减肥人群的健怡可乐、面向日本消费者的乔雅咖啡等。通过全球化与多品类业务的推广,公司收入与利润保持高速增长,关键比率自80年代后期显著提升,在正确的战略引导下,市场对公司持续看好,估值回升,最终公司实现了在1980-2000年间市值翻36倍的成就。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食品安全问题。


download

声明:本站所有报告及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用户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